編輯 /十堰柏和心理 鄒悅 偉大的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存在著恨意。溫尼科特還細分列舉了這些母親對于嬰兒所存在的恨意有17種之多。 比如生孩子需要經歷種種痛苦和危險,生了孩子后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耐著性子辛苦的養育孩子。 女人生孩子前是美麗的,是被人關注的,但生孩子后,女人的身材走樣還成為了一個不領任何報酬,還要時時刻刻照顧孩子的仆人。 母親還要忍受嬰兒臭臭的排泄物,還要忍受嬰兒吃奶的時候咬自己。嬰兒有時候并不那么聽話,則會讓母親時時感覺到挫敗感。 母親對孩子有17種恨意,在這里不再一一解讀理解。 母親對于孩子其實是有恨的,這并不是挑撥親子關系,而是讓母親和孩子的關系變得通透分明。 傳統文化中對于母愛的贊揚非常高,對于子女的孝道的強調也非常多,但過度強調親子關系中好的一面,就會引發許多的問題。 母親生下孩子后產生的內心里對于孩子本能的恨意,在高度贊揚母愛的文化中,就會讓母親感覺到強烈的內疚感。 女性在生了孩子后,她的心理狀態、生理狀態以及現實狀態都會發生改變,最有可能讓母親處在高度敏感、疲勞以及負性情緒當中。 比如母親一晚上要醒好幾次給孩子哺乳,還要面臨孩子經常煩躁不安的大哭,再加上丈夫對妻子的照顧又極為有限,這些壓力讓母親感覺到焦慮、煩躁,當這個壓力緩解不掉時,母親可能把這種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的家庭丈夫是長期缺位的,于是妻子會把對于丈夫的那部分情感以及自身的情緒壓力無意識的轉移到孩子身上,這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內心壓力過大而產生心理問題。 當母親理解了自己對于孩子潛意識當中存在的本能的恨意,就不會因為道德感而產生巨大的沖突。 母親對于孩子存在的無意識的恨意,可能會讓孩子理解為是我不夠好,所以我不配得到母親的愛。于是孩子這一輩子可能會盡其所能的試圖改變母親對自己的態度。 孩子要么會嚴格的要求自己,試圖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要么會不斷的惹出麻煩,逼著母親來關注自己。但無論怎么做,孩子都會一輩子生活在我不夠好,所以才得不到愛的自我信念當中。 當我們的文化又在不斷的贊揚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那些沒有得到過母愛的孩子就會更加的陷入到自我懷疑中,他們會篤定的認為我一定是個糟糕的孩子,所以母親才那樣對我。 這個信念未來會一直影響孩子的戀愛、學習、婚姻、事業以及健康。 孩子越能理解到母親對自己情感中也包含著恨意,就越可能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因為孩子不再需要花一輩子的努力來獲取母親的認可。 孩子會明白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溫尼科特讓我們理解了母愛并不是無私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可以讓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中獲得一些解脫和釋然。
|